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期间,彭德怀因一封内容直言的“万言书”遭遇批判。然而线下配资公司,实际情况是这封信并没有达到“万言”的字数,只有约三千字。而另一位参会的重量级人物——张闻天,却在会议期间写下了一篇长达15000字的文章,其中涉及的内容不仅比彭德怀的更为深入且激烈,堪称真正的“万言书”。张闻天当时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外交部副部长,他参与了这次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在彭德怀提交信件之前,张闻天就已经有了写信的想法。张闻天的秘书萧扬回忆道:“7月10日左右,闻天同志对我说,我们来合作,给毛主席写一封信吧。……他解释说,讲话说一句少一句容易出毛病,还是写成文字好推敲。”不过,这封信的起草主要由萧扬负责,而张闻天自己觉得内容空洞,未能传达出他的真正想法,因此他暂时搁置了这一计划。
然而,7月14日,彭德怀的信送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在两天后的会议上,给这封信加了个标题《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并要求大家展开讨论。此举迅速改变了会议的气氛,转而批判彭德怀。张闻天看到彭德怀的信后,认为其中内容真实可信,没有问题,无法理解为何他会遭到批判,于是决定亲自写一份支持彭德怀的材料。由于内容庞大,直到7月21日上午,张闻天才最终完成了这篇长文。随即,他在21日下午的华东组会议上,花了整整三个小时进行发言,逐条阐述他的观点。
张闻天的发言中,他多次遭到打断,不少人表示他的论点是错误的,但张闻天始终没有退缩,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发言。参加此次会议的胡乔木后来回忆道:“张闻天的发言对当时‘左’倾错误的分析批判是认真的、周到的,也是客观的。会议前,我曾给他打电话劝他少讲一些,但他依然坚持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讲了出来。这种态度展现了他对党的忠诚,而不顾个人得失和安危。”这段回忆揭示了张闻天在那个历史时刻对真理的坚定追求。
展开剩余70%张闻天的长文后来被收录在《张闻天选集》中,长达15000字,文章分为13个部分,包括了大跃进的成绩、缺点、这些缺点的后果以及造成缺点的原因等内容。可以看出,张闻天在文章中对大跃进的“缺点”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虽然他在第一部分提到了一些成绩,但随后的内容几乎都在揭示和分析大跃进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严重问题。
特别是在第3部分“缺点的后果”中,张闻天写道:“虚报浮夸、强迫命令,情况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所带来的损失也非常巨大。这种行为导致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在国内外的信誉严重受损。……群众本来有不同的意见,但却不被允许表达,怀疑的声音遭到压制,许多人被扣上‘怀疑派’、‘观潮派’等帽子,整个体制紊乱,局面发展成半计划、半无政府状态,某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严重,破坏了地区间的协作关系。”这段话严肃指出了大跃进过程中产生的多方面问题,尤其是体制失灵、地方主义泛滥等现象。
在第9部分“民主与集中”中,张闻天写道:“我们不应害怕没有人去歌功颂德,也不必担心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敢于接受反对的声音,因为我们掌握着党和国家的力量,何必惧怕不同的声音呢?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人一定会倾听并予以回应。”张闻天这一段话,对当时党内对不同声音的打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强调了党内应当鼓励自由讨论,接受建设性的反对意见。
在第12部分“关于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中,张闻天明确表示支持彭德怀,他称:“彭德怀同志讲得可能有些过于严重,但浮夸风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张闻天对彭德怀的意见表示认同,并进一步指出,彭德怀所提到的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正是造成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
张闻天的这篇长文,无疑更加激烈和深刻,揭示了大跃进的严重问题和后果。然而,尽管他提出的批判内容更加严厉,他却没有像彭德怀那样遭受如此严厉的批判。对此,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彭德怀的信在会议前就已经引发了讨论,而张闻天的材料则是在彭德怀之后写成,处于一个“从犯”位置。另一方面,彭德怀在当时的地位和威望远高于张闻天,他是政治局委员和国防部长,而张闻天仅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外交部副部长,因此打倒彭德怀对当时的领导层更具象征意义。最重要的是,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曾提到,彭德怀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中央怀疑他有组织反党集团的嫌疑,这一观点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彭德怀并没有做出反党行为,历史最终为他洗清了冤屈。
总的来说,张闻天的这篇文章虽然较彭德怀的“万言书”更加激烈线下配资公司,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原因,他并未受到同等程度的批判。历史的真相往往被历史的潮流所扭曲,许多真实的声音,直到很久以后才得以还原。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合规配资网_实盘合规配资_配资实盘股票观点